
2019年閱畢的第40本書,第15篇書評。
今年突然想二刷一遍三毛,真正愛上三毛是因為【撒哈拉的故事】。第一次讀撒哈拉的故事已經是4年前了,三毛的書一直牢牢的吸引著我,讓我想反復閱讀,欲罷不能!這次打算按順序刷一遍~
1-按照出版順序你可以這么刷
1.《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出版
2.《雨季不再來》 1976年7月出版
3.《稻草人手記》 1977年6月出版
4.《哭泣的駱駝》 1977年8月出版(微讀沒有)
5.《溫柔的夜》 1979年2月出版
6.《娃娃看天下(一)》 1980年2月出版(譯作)
7.《娃娃看天下(二)》 1980年2月出版 (譯作)
8.《背影》 1981年8月出版
9.《夢里花落知多少》 1981年8月出版
10.《萬水千山走遍》 1982年5月出版
11.《蘭嶼之歌》 1982年6月出版 (譯作)
12.《送你一匹馬》 1983年7月出版
13.《清泉故事》 1984年3月出版
14.《傾城》 1985年3月出版
15.《談心》 1985年3月出版
16.《隨想》 1985年3月出版 17.《剎那時光》 1986年1月出版(譯作)
18.《三毛說書》 1987年3月出版 (有聲書)
19.《我的寶貝》 1987年7月出版
20.《流星雨》 1987年7月出版 (有聲書)
21.《鬧學記》 1988年7月出版
22.《閱讀大地》 1989年7月出版 (有聲書)
23.《滾滾紅塵》 1992年12月出版 (電影原著劇本)
24.《親愛的三毛》 1991年5月出版
2-《雨季不再來》書評
如果按照我刷書的順序,那么第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三毛婚后和荷西在一起的奇聞趣事。
其實出國的人很多,現在來講去過撒哈拉沙漠的人也很多,可是居住下來的中國人非常少,居住下來嫁給西班牙的中國人更少,何況是在幾十年前。當這些事情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且妙趣橫生,對三毛這個奇女子的感覺更有一種萬里挑一的喜愛。
配合百度搜來的三毛的照片,年輕時候很美笑起來也很甜,中年時期也是很有自己的特點,坐姿從來都是一只腿斜挎在另一端,非常瀟灑。還有一張照片,是三毛參加書法展會類似的活動,旁邊是一位年邁的書法家,她右手拿煙,側身欣賞著。真是我眼中的 三毛啊!所以喜歡三毛真的有道理的,她的趣事,她的性格,她的文字,都有種個人魅力和風格在里面。
那么第二本【雨季不再來】主要講述的是她從小到大的一些事情,包含了小學,到后來的輟學,到出國留學。這本書明顯感覺文筆青澀很多,因為很多文章都是她上學那時候寫的。但是還是有種三毛自己的特質在里面。
讀者會為三毛當時小學受到的侮辱性待遇而悲戚,也因為一些事情,影響了三毛一生的走向。我是一個敏感的人,經常很容易共情,沒辦法感受不到別人的細微神態,所以真的特別能感受到三毛當時的感受。我想這是她一生難以忘卻的一件事,也是一定程度上人格的分支轉折點。從小三毛便看透了人性,飽受一些精神上的小挫折。
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這位數學老師,拿著蘸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畫在地下的粉筆圈里,笑吟吟惡毒無比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
在我的臉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嘴巴里去。
根據三毛前面文章的描寫我推測三毛是在臺灣一所大學畢業以后又出了國上學,她在臺灣上的那個大學沒有畢業證和學位證,后來我從文字推測先后在西班牙,德國,美國工作考了公務員。所以她寫“高度文明發展的國家我已經膩了”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是我游學生涯中所進的第一所大學。
讀這一章特別佩服三毛的智慧和勇氣,想起一年前我在英國讀書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可能歐洲國家都是這樣,高度文明,但兩極分化特別特別嚴重。 當時我們在英國租的房間里,經常有人突然爆烈的敲門,問是誰也不說話,一副要把門敲開的架勢,細思極恐,如果我經歷三毛的這個事,想必沒有這么有魄力和冷靜。
我一直抖一直抖,抖到后來,才開始如同一個鬼也似的笑起來——聽見那不屬于人的一種笑聲,我又抖、又抖、又抖……
生命太短促了,要怎么活才算夠,我熱愛這個世界,希望永遠不要死去。———三毛。
說說第三本【稻草人手記】
這本主要講的是,三毛和荷西搬離了撒哈拉沙漠之后的故事。從一些小事也可以看得出,荷西并不是之前描寫的那么完美的丈夫,但荷西也是個有擔當的男人。三毛的世界也沒有那么完美,也處處充滿了人性的考驗,生活的繁瑣,家務的累贅。
每讀完一本,會有不同的感受。像是擴張思維版圖,我沉浸在三毛的世界里久久無法自拔,跟著筆者憂喜而憂喜。
但這本有一些,無法產生共鳴,或者說三毛寫的手法不如撒哈拉精彩,故而扣掉一星。
最有名的片段來自這本書。這句話出自這里《大胡子與我》在很多地方看過無數次了,但再看一遍還是感動,可能因為結合上下文吧,人在這個氛圍里。
結婚以前大胡子問過我一句很奇怪的話:“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我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我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問。
“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
就這幾句對話,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她那個人,腦子里總是在跑野馬,我不過是她生命里的一小部分而已。”
【夢里花落知多少】書評
竟然因為一本書看的淚如雨下不能自已,而且每次看都是同樣的悲戚,只有增加沒有減少。
從撒哈拉的故事,一路看過來,看了三毛的二十年,文字到這本,悲傷到達了頂峰。我實在沒辦法對她的悲痛達到共鳴,但我從字里行間里面實實在在的感覺到了一種是哭瞎了雙眼也沒辦法挽回的痛。
尤其第一篇,和旅途迷航的第四篇,我看著看著自己也和三毛一起背痛起來,感同身受到底是不可能的,我只有跟著作者一起悲痛。眼看他高樓起,眼看樓塌了。
每次有人問我是在看小說嗎?我說不是,我在看游記。三毛的書,即使里面的真實性有待考量,我依舊相信這些都是真的,因為三毛這個人不會騙人,即使她聰明的想小狐貍。第一次看背影,對這里的描寫印章就非常深刻,第二次看,竟然還是非常悲慟。這個描述看似默然冷酷,實則表達了當時三毛的心境——好像行尸走肉般,整個人被掏空了。
我緩緩地開著車子,堤防對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滿了風吹過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風蝕剝得幾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見了在風里,水霧里,踽踽獨行的母親。
那時人行道上除了母親之外空無人跡,天氣不好,熟路的人不會走這條堤防邊的大道。
母親腋下緊緊地夾著她的皮包,雙手重沉沉地各提了兩個很大的超級市場的口袋,那些東西是這么的重,使得母親快蹲下去了般地彎著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著。
我看到這里我真的快落淚了,這是多么多么的悲傷。荷西,一個鮮活的曾經存在的人,就這么去世了。我明明知道,但我也是跟著難受啊。
只記得荷西的家屬趕來參加葬禮過后的那幾小時,我被打了鎮靜劑躺在床上,藥性沒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來,荷西回來!
有時候想想,作為朋友,既不給對方負擔,也不給自己壓力,尊重彼此,成為對方心靈停泊的港灣,真的很幸福。
“拉蒙,友誼就是自由,這句話你沒聽過嗎?如果我成了你們的重擔,那么便不好做朋友了。”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真都么希望三毛可以和這個人走下去,幸福下去。就像三毛告訴荷西,你一定要再找哦,假如我死了。真希望這個人可以帶Echo在絕望的窗口看春天啊
過斑馬線的時候,他拉住了我的手,我沒有抽開。一路吹著黃昏的風,想哭。不干他的事。
而我的心,卻是悲傷的,在一個新年剛剛來臨的第一個時辰里,因為幸福滿溢,我怕得悲傷。
多少個夜晚,冷汗透濕地從夢魅里逃出來,發覺手被荷西握著,他在身畔沉睡,我的淚便是滿頰。我知道了,大概知道了那個生死的預告。
以為先走的會是我,悄悄地去公證人處寫下了遺囑。
“以后的一分一秒你都不能忘掉我,讓它來替你數。”荷西走過來雙手在我身后環住。
荷西,我回來了,幾個月前一襲黑衣離去,而今穿著彩衣回來,你看了歡喜嗎?
向你告別的時候,陽光正烈,寂寂的墓園里,只有蟬鳴的聲音。
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邊,雙手環住我們的十字架。
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輕輕劃過你的名字——荷西·馬利安·葛羅。
我一次又一次地愛撫著你,就似每一次輕輕摸著你的頭發一般的依戀和溫柔。
我在心里對你說——荷西,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這一句讓你等了十三年的話,讓我用殘生的歲月悄悄地只講給你一個人聽吧!
我親吻著你的名字,一次,一次,又一次,雖然口中一直叫著“荷西安息!荷西安息!”可是我的雙臂,不肯放下你。
我又對你說:“荷西,你乖乖地睡,我去一趟中國就回來陪你,不要悲傷,你只是睡了!”
那個十字架,是你背,也是我背,不到再相見的日子,我知道,我們不會肯放下。
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1000字 第(2)篇然后,一個陽光普照的秋日,荷西突然一去不返。
我們死了,不是在夢中。
看《撒哈拉的故事》就喜歡上三毛,一個風趣,怪異,任性,頑皮,自由的女英雄。不稱她為女作家是因為我總感覺作家很安靜。她真的很跳,很愛冒險,也很善良。她總是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遇到的人,理解她們的遭遇和習性,并且發現她們的善良。這本書初看前部分都是是荷西意外事故后三毛寫的感受和痛楚。看得很想哭。很難受,很壓抑,很真切。三毛跑了太多地方了,記不得那么多,印象深刻的是她去美國讀書的事情,可以說是開心果了,很有趣的一個人,她真的太愛自由了,勝于一切!所以我才認為她是女英雄,不是上戰場殺敵無數的女英雄,是追求自由,熱愛冒險,承擔風險,樂于助人的女英雄。她真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不要那么多錢,不要名利,不要地位,不要各種誘惑。敢愛敢恨,敢作敢當。從此,三毛是我最愛的女作家,沒有之一。我也很想存錢買一座帶花園的房子,然后有好多好多的藏書,自己設計室內,室外,種很多喜歡的植物……n
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1000字 第(3)篇三毛的書適合靜靜的看,不是那種必須要夜深,人靜,綠茵,而是心靜~
其實周遭是嘈雜的,有人在說話,鼓風機在呼呼吹,勺子叮當碰著不銹鋼桶,爸爸媽媽在討論漏勺要換一個新的了,小外甥女在呀呀吵著要媽媽,我就在那樣一片吵吵鬧鬧的天底下窩在硬椅子里看這本書。
從《撒哈拉的故事》到《夢里花落知多少》,三毛依舊熱愛生活,依舊愛撿“破爛”,依舊率真惹人喜歡,依舊隨心去流浪。不一樣的是,她從整夜的安眠到連夜的不休,從愛遠行、登山、下海到在深夜的窗前、亭前的樹下、廣場的長椅上靜坐。
我常常在想,人為什么要結婚?為什么要把自己的靈魂交給另一個人?倘若真的是人生艱苦,擇一人相扶前行,那若是自己一廂情愿呢?那若是這個人丟下你走掉了呢?
其實書評是在瞎寫,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心境,只深切的感受到心底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