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續寫了建文帝、永樂盛世及仁宣之治發生的事情,各個時段都有著墨點。建文帝時期雖然短短四年,期間他改革法制,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實行削藩;在經濟方面也有改進。他的個性是屬于溫文爾雅的,所以注定他周圍那些跟隨大都是這種類型的,大都是所謂的書生吧,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書生誤國之說了。對于建文帝的生死也是我們所好奇的了,因為這是一個歷史之謎,(因為好奇所以才看)其實書中多次提到,但是作者也是不知道的,只有兩個人知道,那就是胡瑩跟朱棣。朱棣時期的永樂盛世著實是一派繁榮景象,從中可以看出朱棣確實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其有些做法確實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如鄭和下西洋構建了海上絲綢之路;編著的永樂大典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有著世界歷史最大的百科全書的地位……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雖然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但其是明初圍繞皇權斗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他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在其位期間,國家邊界時有動蕩,朱棣多次出兵并親自上陣剿亂,為國家安定做了很大的貢獻。除上所述,綜其朱棣人生可見其生于戰場,死于征途,實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仁宣之治,朱高熾與弟弟朱高煦的斗智斗勇,雖然在位一年,但其任用“三楊”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刑省獄,厲行節儉。朱瞻基即位后,實行德政治國,其善作書畫,但也喜好斗蛐蛐,故被稱為“蛐蛐天子”。明英宗時期,朱祁鎮即位,王振開始干涉朝政,遏制他的張太后去世后,王振大肆攬權,“三楊”死后,王振更是專橫跋扈。土木堡之戰,王振借助英宗之勢讓其親征,此戰明君死傷大半,英宗被fun
明朝那些事兒2 讀后感 第(2)篇[2018-01-13第四本]
明2看完了,從靖難成功后的朱棣說起,三十來歲的朱棣起兵造反,最終奪得天下,之后創造了屬于他的時代。漫長而短暫的幾十年,他做了很多事,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他都做了。朱棣于朱元璋時期戰火中所生,最后死于征途。其中書中提到《明史》對朱棣的評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接下去講述了朱棣兒子朱高熾。關于太子黨與非太子黨得比較,比較有感觸,帝王家還是有真友誼,純忠心存在的,太子黨一派“三楊”,蹇義等,太忠心了。[強]他的太子之路到皇帝也是不容易啊。第一部說了朱允炆下落不明,這里寫到了明仁宗朱高熾的死亡原因是歷史懸案。歷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永遠有無數的謎團讓人們去探究,卻總也找不出答案。
接下去朱棣孫子朱瞻基繼位,朱瞻基的統治時間并不長,只有十年。和他父親的統治時間共十一年稱之為“仁宣之治”。前半部分寫到他多聰慧,多么聽信宦官王振之言以及土木堡之戰等事情,都沒他后期被也先俘走的遭遇更讓我為之動容,皇權下來淪落為“太上皇”,各種心酸哪…不過終歸是“回家”了,錢皇后在等你……
明朝那些事兒2 讀后感 第(3)篇有得必有失。身為皇帝,大權在握,掌管天下人之生死,萬人皆臣服在自己的腳下,萬里江山安然靜臥,享盡天下榮華富貴……這些,人們認為是權力的象征,可其實,這是你與權力之間的斗爭。你若駕馭不了權力,它將把你一步一步推入無情的深淵,它會泯滅掉你人性中的溫情,會驅趕你身邊的一切。直到你除了死死抓住權力之外,你發現,你已經一無所有。
? ? ? ? ?朱祁鈺便是如此,受到權力的誘惑,上了癮 ,一上癮便直到死。可悲的是自以為最重要的權力卻提前了自己死期的來臨,就像是毒品,一邊帶給你享受,哄的你越發的離不開它,另一邊,在一點一點汲取你那有限的生命。
? ? ? ? 而這本書中朱祁鎮給我的感覺是給個溫文爾雅的人,他的身份從皇帝,到人質,到囚犯,再到皇帝,富于變化,但他的品行卻從頭到尾絲毫沒有動搖過。對待身邊的人,哪怕是敵人,也是掏心掏肺,真心實意。甚至愿意用自己的身軀為病危之人取暖,用自己的生命保他人的安全,在自己身處險境之時仍坦然面對,保持初心。也許有人會說他傻,可我卻不這么認為,世上難能可貴的是真情,在遇難時還能真心實意對他人的情意更是難得,試問有幾人能做到。都說現實黑暗,那是因為很少有人愿意自己給現實照亮些,并且還在一邊埋怨那些冷眼相看人們,又或是嘲笑那些已經在照亮現實的雖然微弱卻給人一線光明的人們。自己不做,卻還想著別人也要和自己一樣不做,這才是傻,傻的徹底。